湖北日报讯 记者 赵峰 通讯员 肖志峰 叶李娜
花山,在哪?
2009年,当现任省联投集团总工程师肖金竹来花山工作时,他需要像科普地理一般频繁解释——花山,位于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以北,青山区以南,毗邻长江……那时的花山,远不像它的名字那样风情万种。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和仅有的一条公交线,是这个偏远小镇与大武汉的唯一联系。
“乡里人”不敢奢望的新生活
“过去,我们总说自己是乡里人,自卑。”45岁的当地村民鄂珍枝说。 “真的是乡下,一片荒野。”这是省联投集团花山公司总经理常青8年前对花山的第一印象。
2007年12月,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“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”,要求湖北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化、城市化发展新路。随后,一批“两型”社会建设重点项目启动,花山生态新城名列其中。有人翘首以盼,“乡里人”终于能成为“城里人”。
有人忧虑重重,失去了土地,将来靠什么生活?有人质疑声声,新城开发会不会成为新一轮的跑马圈地?
风口浪尖中,省联投集团按照政府主导、市场化运作的运营模式,吹响集结号。
统筹规划——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规划设计方案,明确花山“国际一流生态城、新型城镇化示范区”的发展定位;
交通先行——严西湖大桥、严西湖隧道、花山大道、花城大道串接三环线,构成了花山的区域交通网;
以人为本——在花山街道的大力支持下,以先建后拆的方式建设“花城家园”安置社区,7000多户搬入新居;一次性投入15亿元,建设花山3.5万人全社保体系,明确55岁以上女性、60岁以上男性可以领取养老保险,对青壮年劳动力,鼓励进入物业、绿化、保洁等就近上岗,解决就业人口2000余人。
历时8年,如今的花山已基本实现社会保障、医疗卫生、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均等化,“乡里人”真正过上了新生活。
生态优先,打造产业新城
在新城建设的规划设计方案中,有一组近乎苛刻的生态建设指标,包括生态保护区覆盖率、生态廊道间隔距离、绿色建筑比例、人均绿地面积、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、节能建筑普及率等29项。
常青介绍,截至去年底,省联投集团在花山新城市政基础设施、绿化配套和环境治理方面累计投资超380亿元,将生态优先的观念贯穿始终。“有一次,一家企业递上投资近10亿元的发展规划,准备在花山建立机械加工子公司。”常青坦言,在当时产业引进并不乐观的情况下,10亿元颇具吸引力。“但是,既然确定生态优先,那就向一切高耗能、重污染的企业说再见。”常青粗略估计,多年来,他们因生态原因已拒绝数十家企业落户新城。
花山新城,要的是生态化、现代化的新产业。
低耗能的高新技术产业——主动接洽大连亿达集团,投资近百亿元打造武汉软件新城,IBM、飞利浦、法国阳狮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落户,提供了10多万个就业岗位。
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——邀请世界桥梁建筑大师圣地亚哥•卡拉特拉瓦先生到花山河畔,以3座各具特色的桥梁丰富花山河两岸的功能布局,推动形成“花山河滨水商业区”。全生态体验式运动产业——赛车运动、汽车文化创意、汽车娱乐演艺、新能源汽车应用体验以及滑翔伞、动力伞和热气球等高空运动服务,将体验式运动提升至新高度。
新城之梦,打造武汉新名片
作为长江新区(谌家矶)和中国光谷(光谷中心城)的连接点,花山生态新城正以整体联动方式,成为区域地理和经济联接的纽带。这里有未来发展空间。28岁的快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品牌部总监黄彬,选择花山作为创业第一站。如今,400多人的企业年产值直逼2亿元,这位江西小伙正在考虑买房落户。这里有绿色生态的和谐生活。40岁的李云是原花山镇顺水口村村民,曾经只能与妻子在外打工谋生。“现在,全家人都在花山上班或上学。”李云说,每天晚上吃到父母做的饭菜、检查孩子的作业,就是最大的幸福。曾经的花山,偏僻单调;如今的花山,花样美丽……
【媒体连接】
http://hbrb.cnhubei.com/HTML/hbrb/20170603/hbrb3123511.html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